時空旅人之妻


相遇那年,她 6 歲,他 36 歲;

結婚那年,她 23 歲,他 31 歲;

離別後再度重逢時,她 82 歲,他 43 歲。

在他倆如此詭譎的戀愛大事記裡,相對於如此真實、強烈的感覺,時間,微不足道……

如 果生命是一場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迴且深刻,只因為他罹患了時空錯置失調症,當基因時鐘偶爾重起,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消失,現身在某段曾經,或即 將遭遇的時空場景。不得不一再體驗曾經遭受的經歷,他只能旁觀、重複品味那些快樂、悲傷、痛苦。而與克萊兒的愛,是支撐他的唯一動力。

-----------------------------------------------------------------------------------------------------------------------------------------

網路不少讀者都很喜歡這本書,可是這個故書並沒有感動我。最後亨利留給克萊兒的遺書中,告訴克萊兒希望在他死後,不要再等他,要放自己自由,迎向新 的世界好好的過活。但最末卻告訴了克萊兒在未來,等克萊兒年老時自己還會在與她相遇。亨利的用意是為了在他亡故後,給克萊兒一份支持的希望。

但我覺得這很殘忍的事。結果,克萊兒在亨利身歿的三十五歲那年,直到兩人再度相遇的八十二歲。漫長的的等待,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地等待著亨利(因 為永遠沒有把握亨利是否會再回來?)這是浪漫嗎?仁慈嗎?真愛嗎?我還是覺得亨利最後留下的再相見的預言實在太殘忍了也太自私了。

一位朋友被結束了和一位有婦之夫的畸戀,心情一直深陷泥淖出不來,而男生卻以擔憂她在分手後的狀況,三不五時的噓寒問暖,這種自以為是的好意,只是教朋友更貪戀從前的溫情曖昧,而認為自己永遠都逃不出這樣的痛苦地獄了。

或許每個人對「等待」的定義和期望不同,很希望有一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但無止盡、沒安全感的等待,實在不能說不是一種折磨啊!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書的開頭有洪蘭老師寫的序,其中幾句話我很認同:

「觀念、觀念,觀念不改,所有的改革都是空的。」

「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山謬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曾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我把這山謬爾的這句話告訴同事,得到一個不屑的白眼,同事不認同,她認為是學生不認真,不是老師的關係。這剛好也呼應了洪蘭的第一句話,觀念不改,所有改革都是空的。老師對自己的教學很有信心也不是壞事,但缺乏反省檢討之心,很容易活在冷漠的象牙塔中。

如果我的學生聽不懂我教的內容,一定是我沒有用他聽得懂的方式來教導他--一個老師可不可以這樣思考事情呢?

這本書是繼「沒有資優班」後,作者再針對之前未盡之言,有關更多芬蘭的教育現象和教育觀念所作的描述。不強調資優、菁英的教育方式,重視每一位孩子的平等學習,只有每一個孩子都被照顧好,整個社會才會有進步改善的遠景可期待。

台灣的學校過度重視智育,形成課業成績突出的孩子得到過多的關注和資源;課業成績不在行的同學缺乏自信或喪失學習熱情。芬蘭人有一個很讚的觀念,他 們認為資優的學生自己已經能獲得許多學習的機會,教育應該更關心其他非資優的學生,「教育,是給每個孩子的」,每一個小孩在成長中都能獲得需要的溫暖和尊 重,長大之後也較不易形成偏差的人格或行為,而讓社會花更多的成本去彌補。

基本之道在觀念的改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迂腐觀念何時才能被揚棄?大人或所謂社會菁英們的觀念不改變,小孩的學習及成長,仍舊烏雲密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