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腦袋裝什麼

「青少年的腦袋裝什麼」...這可不是一本嘲諷青少年的的書喔,而是一本真的在探討青春期的「大腦」究竟有著怎樣變化呢?

一兩年前曾經第一次讀這本書,是輔導室提供的書,和一堆雜物一同丟在架上,理當想低調不想引人注意,但因書名挺有趣的,所以我便開始讀起這本書。第一次的閱讀經驗可以說是驚喜連連,不斷地在腦中出現os:「喔~原來是這樣啊~!」

為什麼青少年都睡到中午才起床?會用力甩門?舉止愚蠢出言不遜?又為什麼有些青少年也會突然愛上代數,聽得懂笑話了呢?
  當父母被青春期的孩子氣得既訝異又生氣時,心想:「應該只是荷爾蒙作祟吧?」但,錯了。其實,青少年旺盛的荷爾蒙與叛逆的傾向,只是他們怪異行為的表徵,真正作祟的幕後黑手,是位於生殖腺上方的器官:大腦。
   《青少年的腦袋裝什麼?》是第一本書,從科學觀點出發,根據神經科學家活體掃描青少年大腦的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大腦仍不停地在發展,正經歷一場劇烈 的轉變。作者芭芭拉.史特勞區彙整最新科學資訊,用淺顯易懂、幽默而風趣的文字,讓我們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驅使青少年產生這些奇怪的行為。書中提供解決青 春期親子衝突問題的有效策略,幫助父母與孩子度過這段辛苦的日子。

好像面對桀傲難馴的青少年,大家都有說不出或說不完的糟糕經驗吧?!我自己的青春期也不是很平穩,特別情緒化、缺乏耐性、容易激動,渴望認同又想與眾不同,彆扭又矛盾的性格,自己想起來都覺得:真是難搞的小孩!

現在我可是處在一大群不管荷爾蒙或者大腦神經元分泌過剩或不成熟的青少年中,他們的猖狂乖張我也是見識過,他們彆扭憂傷隱晦也教人同情又傷腦筋,真高興我走過那個時期,真希望自己可以有智慧地幫幫他們。

同事問我看完是否會對學生更包容?我答是啊!(但她卻開玩笑地說:那我不要看!)

更包容是因為對不平靜的青春期學生生理狀態有更多的了解,了解他們或許在家庭、社會因素外,本身生理發育上還有很多身不由已躁動,掌管直覺反應的杏仁核老是搶在理性的額葉皮質之前發聲,事情常常因此而有了失控的發展....

雖然是一本普科書,但其實對我這個文組生也很好理解和消化,挺多把又臭又長的專有名詞整個忽略,但也不影響文本的理解。父母、教師其實可以閱讀看看,也許不一定能改善你們家那個臭小子的行徑,但或許可以稍稍讓自己釋懷:原來是大腦發育的關係啊~!

(大家都需要另一個代罪羔羊來讓自已好過一點^_^)

事發的十九分鐘

《姐姐的守護者》同作者:Jodi Picoult 顏湘如 譯

有了《姐姐的守護者》的 閱讀經驗,這本書《事發的十九分鐘》倒是比較容引起我的注意,加上封面上兩行字:「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 心。」好像有煸情加分的作用^_^。不過本書份量不少,567頁,拿在手上沉甸甸,像故事中的男孩-彼得.霍頓,沉甸甸的十多年被霸凌的人生。

「斯特靈是新罕布夏州的一個平凡小鎮,從未發生過什麼大事,直到有一天,一項驚人的暴力行為粉碎了小 鎮的平靜自滿,一場十九分鐘的槍擊案,改變這個樸實小鎮所有人的人生。長年在學校飽受同學欺凌的高中生彼得,選擇在二○○七年三月六日這天讓全世界都知道 他的名字,他在校園中射殺他所遇見的所有老師、同學,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將多年來的仇恨一次解決:十九分鐘,你可以復仇。

  究竟是有多深沉的怨懟,讓一個平凡無比的年輕人血洗校園,殘暴的雙手不僅砸毀自己的人生,也粉碎所有人的未來藍圖?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將天使般的嬰孩養成如此冷血殘酷的殺人兇手?」

Jodi Picoult的敘事方式和《姐姐的守護者》相似,時間一下子推前,一下子回溯,以四、五個主要人物作為主述著,分別是彼得.霍頓和母親萊茜、喬絲.柯米 爾和她的法官母親艾莉及警官派屈克。讀起來很像在玩拼圖遊戲(Jodi Picoult似乎很喜歡這種遊戲,也很擅長!)。在一堆散亂的拼圖中,往往先試著從外圍的圖像拼起,有時接連了兩個時又能突然找到往內拼接的幾塊,陷入 困境後又試著找其他角落的線索,有時會被相似的切角或影像給誤導,就這樣抽絲剝繭逐漸地拼出輪廓,往核心集中。放下去的最後一塊未必是最重要的,但故事總 是要有結局,就像各自的人生,不論好壞、精彩與否,都會走上一個句點。
簡單地記錄一下幾點閱讀心得:
1.愛是不是無敵?顯然也未必!如同《姐姐的守護者》中的母親,總是有種自以為是的愛,這種愛往往造成親子的疏離或家庭的剝解,家人好像是熟悉的陌生人。父母看不見孩子真正的需要和脆弱,日積月累,炸彈的製造可能費時,但爆炸只需要一條引線...
2.青少年的同儕認同,絕對是決定他們那段時期能否好好生活的氧氣!加上腦中前額葉未發育完全,不安定的扁桃體主宰下,整個人有時真的像野生、猖狂的獸。
3. 校園欺凌:對像彼得這樣的小孩,那些惡劣的行徑,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每天的生活中,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只是因為你這個人,這種生活要如何承受?這 個部分,常光想就教我不忍....學校的霸凌發生時,我們該如何幫助弱勢者呢?常常會不會太息事寧人、太自掃門前雪,也太無能為力了...

檢察官不斷地詰問彼得的朋友(極少的朋友)-戴瑞克:即使他也像彼得一樣彷彿一輩子被欺負但也從末開槍殺人,對吧?

「戴瑞克轉向彼得,直視他的雙眼,回答道:「對,但有時候我真希望我能。」

故事提醒我們:不要再假裝事情會自己結束,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就不會這樣了,有些孩子可能會因此無法長大,或永遠是自私地長不大!